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经验,孩子发烧去医院,医生问完病情检查一下身体,然后就叫去查血常规,查完血后再去看医生,有的医院发烧看急诊的病人一律由护士先开好血常规,做完血常规再去看医生,医生看了查血的报告后说怀疑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。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普及下孩子发烧与血常规之间的知识,想了解的不妨看看。
什么是血常规
血常规是最一般,最基本的血液检验。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,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。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—红细胞(俗称红血球),白细胞(俗称白血球)、血小板。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来判断疾病,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。
为什么发烧要查血常规
大多数血常规都是先抽血培养出了细菌再来证明孩子是否细菌感染,但抽血操作、存储时血样也可能被体表或体外的细菌污染,即便没有污染,血里培养出细菌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严重的感染,比如拔牙后短期内血培养阳性很常见,但出现全身感染症状的并不多。
同样,抽血去培养,结果没有长出细菌,同样不能就说没有细菌感染,因为抽血的时机,血样的存放和培养方法等都可能影响结果。
所以,对于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,即便是血培养这样的所谓“金标准”,依然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,但不能据此否认血培养在判断细菌感染上的意义。
判断一项检查是否有意义,应该从这项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来分析,判断结果更多的是概率大小的问题,而不是有或者无的问题。对于有局限性的感染,比如皮肤上长了大的疖肿,或者明显红肿渗液伤口的,这种明显是细菌感染才有的症状,自然不需要再靠血常规来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。同样,如果你根据临床症状已经诊断一个孩子为普通感冒,明确为病毒感染,自然也不需要常规做血常规来鉴别。
对那些只有发烧而没有其它症状的孩子,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一些严重的细菌感染引起,才更有意义。血常规用于判断感染性质,主要是看白细胞计数(WBC)和中性粒细胞计数,尤其是前者。能引起这两项指标升高的原因有很多,除了严重的细菌感染以外,病毒感染,非感染性的炎症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、血管炎,身体或精神创伤,一些肿瘤、药物,甚者运动都可能导致这两项指标升高。
研究针对的年龄不一样,研究的时间、样本来源、数量也不一样,总的说来,早期的研究认为WBC用于判断细菌感染比单纯的临床评估更有优,但特异性差,敏感性不如CRP和PCT。在儿童普遍接种了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球菌疫苗的国家,疫苗的接种让儿童发热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,细菌感染越来越少,病毒感染越来越多,WBC这种本来敏感性就更低的指标参考意义就更小了。
而国内的情况还和美国这些发达国家还不一样,国内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球菌疫苗都是自费疫苗,接种并不普遍,这两种细菌仍然是儿童发热的重要病原体,细菌导致的儿童发热比例仍高于发达国家,血常规鉴别细菌感染的参考意义肯定也更大。
发烧是否需要查血常规,或进一步做其它检查,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综合权衡,而不是简单的否认,结果分析也要结合其它情况来综合判断。
对发烧的孩子滥做血常规,错误的解读血常规成为滥用抗生素、过度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,解决这个问题靠的是提高医生对这个检查的认识,而不是简单的否认这个检查的意义。
(责任编辑:林育光)
深圳恒生医院体检中心
微信号 : lm5890120